全病程个案管理疾病照护——放疗后,如何做好居家照护
手术、放疗、化疗,被称为癌症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
其中,放疗的特点是可以保留器官及功能(尤其是乳腺癌和早期喉癌)并且杀敌精准,不伤及无辜。不仅应用广泛,疗效也很确切。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约70%的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放疗,临床上适合放疗的肿瘤类型主要有:鼻咽癌、喉癌、舌癌、扁桃体癌、皮肤癌、恶性脑瘤、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直肠癌、恶性骨肿瘤、肝癌、恶性淋巴瘤等。
放疗的副作用因人而异,与治疗时的放射剂量、部位、患者个体健康情况有关。合理的辅助缓解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01
皮肤损伤
皮肤损伤是放疗后最常发生的局部副作用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脱皮,糜烂、溃疡等;好发部位为皮肤薄嫩及多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
为了避免放疗后皮肤损伤,患者在接受放疗时,要做好自我保护,内衣要柔软宽松,不要摩擦、抓搔敏感部位,清理干净局部皮肤,不留肥皂、沐浴液等物质,不要让皮肤受到暴晒,不要把烫的或冷的东西,如热毛巾或冰袋放在接受放疗的皮肤上等。
应对策略
①当照射部位皮肤出现灼烧感、瘙痒感时,可用0.2%冰片淀粉或消毒干燥的滑石粉涂抹患处,保持患处皮肤干燥、透气。不能使用凡士林软膏及湿敷,尽量不用肥皂清洗患处皮肤,忌用力搓擦,抓挠。
②当照射部位皮肤出现红肿或干性脱皮,应停止照射2-3天待局部受损皮肤恢复,避免皮损进一步发展成为湿性脱皮。③当照射部位皮肤出现充血、水肿、渗液、糜烂甚至溃疡时,应暂停放疗。可用氯地霜外敷,或硼酸溶液湿敷,以促进皮损愈合。可用庆大霉素等湿敷,以达到消炎抗感染、加速组织修复的目的。禁用酒精擦拭。④对于皮肤破溃合并细菌感染者,若破溃较局限,感染较轻,可外用抗炎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氯霉素软膏;当感染严重时,需加用静脉抗炎药物,如:青霉素、头孢。
02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在放疗期间会出现恶心、味觉不敏感、食欲下降等反应,从而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不利于组织正常修复。这是因为放疗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也是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常见的副作用。
应对策略
①一般情况下,厌食最早出现,可采用饮食疗法,多食用山楂等开胃食品;或口服维生素B6片,开胃片等药物。②当出现恶心呕吐时,应保持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少食多餐,禁食油腻荤腥食物;口服维生素B6片、甲氧氯普胺片等药物可减轻症状;呕吐严重时可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③症状严重、止吐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暂停放疗。
03
发热
肿瘤组织的坏死及吸收会引起体温升高;放疗后免疫功能减退易合并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发热;若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免疫增强治疗,也会引起发热。因此,当放疗后出现发热时,首先应该寻找病因。
应对策略
①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体温低于38℃时,不必使用退热药物,多饮水、休息,物理降温即可;体温超过38℃,有明显的全身不适感,应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同时头部冰敷,物理降温。②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依据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若体温超过38.5℃,需使用退烧药;严重的感染,请联系全病程个案管理师或主管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04
血象低
造血系统对放射线很敏感,骨髓造血细胞在受到放射后分化、增殖功能受到抑制,向外周血释放的成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造成血象低的表现,若血象过低,应停止放疗。因为这三种细胞的寿命不同,通常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在早期即可检测到,而贫血则出现较晚。
放疗期间,患者要每周检查血常规,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低于安全水平,应该延迟放疗。
应对策略
通常我们会发现患者骨髓抑制程度并不显著,可以通过口服一些生白细胞或血小板的中药来提升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同时加强饮食营养,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05
乏力
放疗的最常见的副反应是疲劳,疲劳感会大大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我们提倡放疗病人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应对策略
放疗病人每天晚上睡眠时间应该至少达8小时,日间要午睡。同时要配合轻度锻炼,可以通过散步、快走等活动来增强精力。
06
脱发
脱发是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放射的高能射线穿透力较强,可以完全穿透人的头颅。只要照射区域有头发,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脱发。
应对策略
放疗引起的脱发只是暂时的,之后还会再长出来,但每个人长出头发的时间不同,在此期间,若介意脱发的患者可佩带假发或帽子。